这课没法上了,纪律太差了!学生时不时走神,有一两个学生窃窃私语,或是做做小动作。您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感慨!
但倘若有一天,您遇到这样的学生,自由散漫,课上交头接耳、玩游戏化妆,让他罚站他却觉得是玩闹,您是不是觉得教师没法当了呢!
您是不是想说,很少遇到这样的学生!但在英国,这样的学生似乎并不少见!
比试结果未知,但片中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的课堂“较量”,早已引起有关中英两国教育的争议,议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呀!可都“争议”了些啥呢?不妨随小编一起看看吧!
中学阶段的孩子最是贪玩,崇尚自由又管束不了自己。如果不来点严格的压迫式管教,没有多少人会努力学习的。可压迫过头了,孩子的天性得不到释放,毁了他的创新力咋办?到底要纪律教学,还是散漫式自由教学?
杨君(音)老师早在正式课堂前告诉全班五十名英国学生:如果让我看到谁违反纪律,我就让他出去。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。纪律很重要,没有纪律,你们就学不好。
然而在她的课堂上,学生们仍旧闹哄哄的,丝毫没有课堂上应有的端正模样。
“那位同学,你在讲话!请专心听课好吗?”杨老师一边整理化学实验用具一边说道,“你们再说话我就不讲课了!”
可是,并没有什么用呢。“她那样子好可爱,让我想起了我奶奶。”苏菲一脸无畏地说着。
又过了会儿,课再次被打断。“你为什么还说话!”杨老师指着一位男生,“我得每次都提醒你吗?是不是!请你站到那儿去。”然后那男生听话似地走到门边,一面朝门,一面倚靠着墙站着。
不论是苏菲,还是那男生,或是其他四十八名英国学生都只觉得funny(好笑,有趣),并没有难堪或窘迫之感。
但是在英国学生看来,唯有崇尚自由,才可能会有创造力。他们以为纪律的前提是束缚。身体上的约束会转化成精神上的不自由,最终压抑甚至扼杀他们的天性与创造性。
确实,英国课堂氛围轻松,学生们习惯随时随性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,这或许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外在表现。
邹老师说没想到英国学生们这么不擅长记忆公式,而英国数学老师认为邹只是分分钟将知识摆出来塞给学生,记下然后运用。
这种典型的灌输教育模式也被其他老师如杨老师运用着,并收获了两种极端的学生评价。
“我觉得她(杨老师)认为我们是机器人,我们能吸收她给我们的全部知识,然后就能得全优。光从黑板上抄下知识点,并不能让我真正学会。”罗茜说。
可是另一对姐妹花却表示:“我觉得她教得非常好。她说的每句话我都能听懂。博航特的课上我们不太会这样。有一节课她在教平衡状态,但我们两个之前都不懂,而现在我们立刻就懂了,因为她教得更清楚明白。”
如果有人说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好,那TA铁定是要批判老师重教不重学的教育模式;而英式教育都是以学生为主体。对此,纪录片的看客们想不争议都难。
但英国的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确实不错,毕竟人的成长是一生的,探知欲、团队意识、实践获真理等对于成长更重要。可能英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教学模式,而在于教学管理。
如今课堂不再是老师的课堂,而是学生的课堂,如果老师不把课程按照受众群体的需求来设定的话,结果只能是对牛弹琴。学生既不懂其表,也不懂其里。单方面的灌输,只会失去学生们的注意力,使其坐在那等老师闭嘴。
可喜的是,中国已经意识到教育的不足,正努力进行新课改,实现课堂“教与学”的翻转。话说回来,片中的中式教育也是够传统的了,让人一会爱一会不爱的,说不清它到底哪里好,显然已经稍落后中国教育改革的脚步了。
一学生笑嘻嘻地答:“不要,我觉得老师你这样挺好的,就保持下去吧。”在中国,当我这样看着学生时,他们就老实了。”
闻言,李老师不笑了,说:“在我的学校里,当我这样看学生的时候(瞪眼),他们就会听话,但你们不会。你们总会是‘抱歉,老师’然后继续老样子,这非常不同。”
每位中国教师心中都有一个梦,那就是同学生做朋友。然而实现这梦的教师并不多,因为权威是教师必备技能之一,不然学生并不好管教。
评论